根据财经报道,上述投资人称,商汤于2020年刚完成一轮融资,投前估值为113亿美元,但该投资人还表示,这轮融资不是正式的融资轮次,拿到钱即完成。
2018年11月是商汤科技公开的最后一轮融资时间,由软银愿景基金,富达国际、未来资产等共同投资5.8亿美元。这轮融资是商汤科技进行的第六轮融资,在此轮融资时,商汤要在港股IPO的传言就已经出现。
截至目前,商汤科技共完成约40亿美元融资,是AI四小龙中融资额最多的一家。另外三家中,旷视科技融资总额约为13.5亿美元,依图超过4亿美元,云从约为35亿人民币。
据公开资料可知,旷视和依图都已经发布招股书,云从也在进行上市辅导。
通过依图和旷视的招股书可以看出,目前AI创业公司的共同特点是:高估值、收入增长快,但毛利偏低,且资产负债率高,即使曾经都拿到高额融资,仍然面临资金压力。
根据财经本次的报道显示,融资计划书中,商汤科技2019年营业收入50.6亿人民币,毛利率43%,其中智慧城市收入16.64亿,毛利率57.8%;智慧商业收入26.81亿,毛利率23.9%。
当然,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:“目前无法对外披露财务数据。”
2014年中,徐立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一起创办了商汤科技。商汤科技名字的由来也就是公元1600年前的商汤时期,它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,创始人希望以这个朝代所具有的开创性,寓意公司的技术原创精神。
不过,还有一个流传的版本是,“汤老师”从商,所以叫商汤。
这种民间调侃背后,是商汤创始团队独特的学院派气质。商汤的很多中层员工都是汤晓鸥的学生,时至今日,公司仍会定期组织员工阅读论文,这些论文主要出自公司内部和联合实验室的作者。
徐立和汤晓鸥都相信长板理论,成立之初,商汤就希望通过大量招聘顶尖人才打造护城河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这种方式早期曾遭遇投资者的质疑,因为商汤更像是一所研究院,而不是一家公司。直到2016年后,AI行业的火爆让招聘技术人才的费用水涨船高,正是商汤早期的人才投入为公司打造了第一道竞争壁垒。
时间来到2017年,人工智能概念越发火热,中国工博会上特别设立了人工智能展区。
会场中,依图科技刚刚完成3.8亿元的C轮融资,员工在接受采访时仿佛已经看到公司正奔着上市去了。会场外,商汤科技在工博会开幕的4个月前,完成了当时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单轮最高的4.1亿美元B轮融资。
面对人工智能被资本追捧的盛况,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一度惊呼:“人脸识别领域有4个独角兽,太夸张了!”
但今天再回过头来看李开复的这句话,却有些意味深长。
据亿欧智库《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报告》,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累计获得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融资,但其中累计产生收入却不足100亿元人民币。2018年全年,近90%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。
资本潮水退去,露出急于寻求一处落脚之地的AI公司们。多数AI公司在资本弄潮之下,看似气势逼人,各行各业都出现人工智能的影子,但真正实现场景落地并大规模普及的AI技术,一只手方能数得过来。
近年来,AI技术的创新空窗期逐渐使各赛道变得越发拥挤,“四小龙”开始加快产业化落地速度。
从人脸识别到安防,再到智慧城市、物联网、芯片,AI四小龙开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,有人力主平台化发展,有人深耕行业,有人开辟新战场,但核心依然是基于视觉识别算法。
就目前而言,依图、旷视和云从都已进入上市进程,登陆资本市场可以拓宽融资渠道、降低融资成本、缓解资金压力。
过去几年的竞争中,视觉识别领域形成了AI四小龙的格局,但一个并不算大的赛道很难支撑4家估值几十亿美元甚至百亿美元的公司。
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是65.5亿元人民币。作为估值最高的AI公司,商汤科技面临的机会最大,随之而来的压力或许也最大。